各层选择、垃圾收集、营养平衡、漂浮睡眠……

新华社酒泉11月3日电标题:层层筛选、垃圾收集、营养平衡、漂浮睡眠……中科院专家将为日本首次哺乳动物太空科学实验讲解。新华社记者 11月1日早上6时45分,当实验舱从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转移到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翼时,四只老鼠正式转移到“太空屋”。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站上开展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中心获悉,目前两个实验单元内的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重要环境指标均正常,四只小鼠也正常饮食。下一只老鼠计划与神舟号 20 名宇航员一起降落奥努茨。 “小鼠硬负荷”:小鼠经历多层筛选和训练。小鼠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它们的基因组与人类非常相似。 “这4只小鼠属于C57BL/6品系,是近交系小鼠,其优点是遗传同质性高,个体间差异小,有利于空间实验和科学数据收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天达说。研究人员对300只同品系小鼠进行了悬尾测试、足迹测试、旋转杆测试、“Y型迷宫”测试和二维旋转测试,测试了指示小鼠的运动技能、耐力、握力、平衡性、空间记忆能力和前庭功能等。 “总共选择了100只老鼠参加训练。”李天达表示,训练内容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训练和设备适应训练,旨在帮助小鼠更快地适应太空环境。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前一个多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小鼠进行适应性繁殖和单元配对试验。最终“飞入太空”的四只老鼠是在发射当天早上确定的。 “编号为6、98、154和186的四只小鼠将作为太空实验组,另外四只小鼠将作为陆地对照组。e”。李天夫人介绍道。四只小鼠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后,研究人员将开展更多科学研究,探讨太空环境中小鼠多个组织器官的应激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h“otel”:为小鼠提供舒适的轨道繁育环境。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小型哺乳动物繁育空间装置”保障了科学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平台。卡米20号和卡米21号乘员“太空交会”后,航天员首先检查了小鼠的状况,然后从上行软袋中取出了装有4个RA.TONE的两个实验装置, “当我们把实验装置从上升的软包里拿出来时,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漂浮着老鼠的食物和粪便的痕迹。”李天达说,当装置打开时,里面会产生一个定向风场,通过风场将老鼠脱落的毛发和粪便收集到笼子的底部。“北京时间早上7点开始,晚上7点关掉,模拟地下老鼠的生物节律。”李天达说。空间站建成以来,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生命的影响,为未来人类在太空的长期寄居和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此前侵入空间站的线虫、斑马鱼、果蝇等实验动物群体“活”在了生命中。 “生命观察”:通过装置内的视频采集系统可以观察到小鼠对微重力环境的初步适应,此时,空间站内的四只小鼠很活跃,偶尔会沿着笼子的墙壁来回走动。“既保留了老鼠的叮咬习惯,又减少了食物浪费。”李天达说。老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储存食物的地方,并在进食时“撞头”。装置底部有一个饮水区,当老鼠舔喙时,会排出水滴。李天达说,考虑到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装置内的水在上升前没有加满。“老鼠转移到实验装置后,宇航员必须补充水“吃饱喝足后,老鼠轮流进入收容所休息。”李天达说,“老鼠是穴居动物,躲在窝里很安全。”“有些老鼠睡觉时是贴着笼子的墙壁睡觉的。”有时,它们在睡觉时会松动并漂浮在空中。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目前实验单元内的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均正常,4只小鼠均能正常进食和饮水,其活动状态和行为模式与地面对照组无显着差异。 “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小鼠对微重力环境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后续实验将按计划进行。”李天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