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矿山复垦+”模式实现综合效益,一石二
- 编辑:admin -湖北省“矿山复垦+”模式实现综合效益,一石二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胜通讯员周洛源)11月4日,全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培训会议透露,全省62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62.08亿元,修复面积9.66万亩,给生态、经济、社会带来多重综合效益,推动由单一生态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武汉江夏区灵山矿区,一座废弃矿山变身花园,成为市民争相争抢的生态旅游新地标。襄阳市巧妙地将废弃的仙山采石场改造为人文景观,摩崖石刻工程被选为全国典型。黄石市利用恢复后的黄景山矿区优势,精心打造海滨游乐园,规划大面积草原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了从“灰色疤痕”到“城市绿肺”的辉煌蜕变。它们是国家“矿山修复+文化旅游”模式的生动缩影。恢复不仅仅是恢复植被,更是为发展注入新动力。经过生态修复,黄石大冶市宝胜石灰石厂成功引进总投资超过34亿元的绿色能源和绿氢生产、储存和利用一体化项目,构建了“矿山修复+绿色能源+绿氢”的循环经济模式,支撑传统矿业城市向氢能源新城战略转型。随着新材料企业的引进,西溪山区有效盘活了回收的土地资源,成功“清笼换鸟”。广大农村“矿山复垦+农业”模式正在转变将废弃的矿山变成肥沃的土地。孝感市孝昌县孝河镇通过矿山整治新增耕地540亩,发展特种林。宜昌、荆门等市将恢复矿区复垦为优质耕地和高产油茶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此外,我们通过“矿山再生+太阳能发电”实现了绿色能源的持续利用。利用废弃矿井建设的岷区煤炭开采研究基地宜昌松益时代,开辟了“矿山修复、科学传播”的新路径。荆门圣景山矿开发的越野主题公园是“矿山修复+运动”的有益尝试。黄石、汉川等城市正在考虑的“矿山修复+生态公墓”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一系列创新实践不断拓展矿山整治的功能边界。下一步,全省生态修复工作将深化“矿山修复+”模式创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融合发展,注重文化赋能和品牌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格局。
